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学科发展形势,完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团队建设,提升教学水平。我系特邀请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经理谢德体、副经理刘秀华来公司交流,并召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团队建设座谈会。
座谈会地点:图书馆302会议室
时间: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上午9:30。
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参加。
谢德体,男,1957 年生,1988 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并获博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源环境学院经理、数字农业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特邀编辑,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土壤学会理事长、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地产学会副理事长,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组成员,全国高等农业教育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办科技顾问,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社会兼职
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入选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库;民革中央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重庆市副主委,重庆市政协常委,重庆市政府参事,重庆市科协常委,重庆市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科技顾问,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科技专家组成员,万州区科技顾问团特邀顾问,全国高等农业教育委员会农业组成员,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科技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特邀编辑,《土壤通报》编委,《水土保持学报》编委,中国土壤学会第九届委员会理事,土壤肥力与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届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土壤学会理事长。
专著
主编出版了《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土壤地理学》、《土壤肥料学》,副主编出版了《土壤学》、《土壤发生与分类学》、《中国西南山地土壤肥料研究进展》等专着、教材。
科研
先后主持和参加40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省、市重点项目等。
贡献
在自然免耕技术机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方面,经过系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了水田土肥力的变化规律,提出用水调节土壤温度、空气、肥效和结构的配套技术,形成使水稻高产稳产的半旱栽培法,并在四川省大力宣传、推广实施250多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他主持的紫色土抗旰机理及途径的研究,为从土壤物理结构方面改善我国南方大面积冷烂低产田提供的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这两项成果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他到过40多个县、地、市讲授水稻半旱栽培理论和技术,培训农技干部2000多人次,在四川省推广稻田半旱式栽培252.32万公顷,增产稻谷151394.8万公斤,新增纯收入69640万元。
荣誉
20余篇论文获全国、省、市、校优秀论文奖。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198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推广应用"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川省农业资源与区划"198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重庆土壤生产潜力的开发研 究"1995年获重庆市中青年专家基金优秀项目二等奖,
1991年获四川省教委"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92年被评为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校级优胜奖,
1993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1994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5年获农业部"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秀华,男,1963年生,2006 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并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教授、资源环境学院副经理、农业部土地资源研究室主任、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市土壤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与政策
主要科研成果:
先后被遴选为重庆市第一、二届土地资源管理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针对西南丘陵山地、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地方重点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主持全球环境变化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等重大课题,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5次,公开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目前在研项目有全球环境基金重庆土地可持续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重庆市丰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北碚区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及调控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 四川乐山市夹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多次在《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上发表论文。
主要荣誉奖励:
2001年土地利用规划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为第一完成人;2009年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团队,获西南大学优秀教学团队,为该教学团队带头人。